大会特邀报告专家

Plenary Lectures

排名不分先后

柴立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环境工程专家。现任中南大学副校长,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东亚资源再生技术国际会议中方主席。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代表。

长期致力于有色冶金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发明了含砷多金属物料清洁冶金、冶炼废酸资源化治理、重金属废水净化回用等有色冶炼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研究成果在我国大中型涉重金属企业推广应用200多项工程,推动了我国有色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及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0项,编制国家标准、政策及规范9项。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邵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壤物理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从事土壤物理与农业生态方面研究。曾任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获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英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项目首席)、重点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A类)科技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973课题等。出版专()10部,发表论文40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排名第25),省部/学会科技一等奖4(排名第1)。

彭建兵,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政府津贴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评审组委员、教育部地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科协滑坡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西安市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 我国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领域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

崔鹏,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专题联盟——国际防灾减灾科学联盟(ANSO-DRR)共同主席。

先后主持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国家科技支撑、中科院重点部署、国际合作重点等20余项。主要从事泥石流、山洪、堰塞湖等山地灾害与水土保持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区)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以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科学院突出贡献团队、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C)杰出研究者奖和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自然灾害领域Sergey Soloviev奖章等。

叶国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核集团首席专家。

长期致力于锕系元化学与核燃料后处理工艺研究,推动了中国核燃料后处理工艺技术更新换代与自主发展;解决了锕系多元素分离难题,建成中国唯一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平台与“热”实验系统,是我国核燃料后处理领域领军科学家,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9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钱三强科技奖、奋进中核人等荣誉称号。

姜涛,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长期从事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团矿精加工与短流程冶金研究。获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部一等奖8项;出版专著、手册8部(2部获国家级图书奖),发表论文370篇(获评爱思唯尔2020矿业工程类中国高被引学者);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件(1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当选为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火法冶金学术委员会主席,组织国际学术会议12次,主编出版国际会议论文集5部,应邀国际学术报告39次。获湖南省创新团队奖。

赵跃民,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长期从事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研究,在煤炭干法分选和筛分领域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973”课题等科研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董发勤,西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现任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委、省政府第三届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原子能机构核环境安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环境健康与矿山生态修复”教师团队负责人、四川省首批“天府青城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和四川省杰出科学家、省部级有重要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突贡专家、天府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在纤维水镁石-石棉代用纤维应用矿物学、世界自然遗产地钙华演化与主景观修复/保育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原创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合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及省部级项目等40余项。科研与教学成果获国家二等奖和省部级一、二、三等奖24项。

李芳柏,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团队带头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华南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针对我国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治理难题,较系统阐明氧化铁-腐殖质-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及电子转移机制,揭示铁与碳氮耦合循环驱动重金属迁移转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理,创建多介质界面重金属污染控制的理论框架及“三重阻控”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共4项,以及中国土壤学会奖等个人奖励。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与粮食安全发挥较重要的技术引领作用。成果入选2019年度生态环境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及2020年度“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党志,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现任工业聚集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生态环境部土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等。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3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1项以及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0多篇,被引9000多次;出版专著5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PCT专利3件,美国专利2件。曾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第十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多项奖励,2022年荣获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钱会,长安大学二级教授现任长安大学秦岭生态环境研究院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环境学会、陕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保护咨询专家、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西安市政协常委。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和面上项目6项,主持水利部公益基金、陕西省重大科研专项等科研项目40余项。在地下水循环演化、地下水环境预警、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调控、水文地球化学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曾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3项、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陕西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孙占学,东华理工大学教授、校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112育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国优秀教师,核工业总公司部级劳动模范,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首批领军人才。

江西省高水平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第一学术带头人、“江西省核资源与环境-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铀资源勘查与铀矿产品提取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地热学、水文地球化学、金属矿床溶浸开采、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先后主持完成了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科工委项目10余项;在研科技部国家合作重点项目1项,国家863课题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二、三等奖5项。

刘大猛,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

主要从事煤层气地质理论与评价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创新性提出了中-高煤阶煤层气地质与开发一体化新思路,实现了煤层气勘探开发新突破。着重于烃源岩油气生、运、聚及成藏分析,以及储层综合评价,研究油气来源及成藏规律,预测生储盖发育规律和时空展布。近年来,拓展到大气环境有机污染、油田采出污水及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0余项,发表SCI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6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2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

陈玖斌,天津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A类)”入选者,天津市杰出人才,P.W. Gast奖获得者。

主要从事金属(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注重开展从方法建立、野外观测到理论发展再到前沿问题解决的系统性研究工作,建立了锌、汞、镓、锑、锡、镉、碳-氯等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沉淀、吸附等环境过程金属同位素分馏机制和土壤、河流、湖泊、大气、冰川、古环境、生命科学等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原创性成果。承担或参与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和联合基金项目等10余项。在PNA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 GCAGeolESTEPSL等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多篇。

贾汉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三秦英才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

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奖)、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兼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4个国际期刊副主编或编委。以第一完成人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学术成果。长期从事水土中典型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去除技术、土壤外源碳(微塑料、生物炭、生物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效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