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特邀报告专家
Plenary Lectures
排名不分先后
长期致力于有色冶金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发明了含砷多金属物料清洁冶金、冶炼废酸资源化治理、重金属废水净化回用等有色冶炼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研究成果在我国大中型涉重金属企业推广应用200多项工程,推动了我国有色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及何梁何利产业创新奖。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0项,编制国家标准、政策及规范9项。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环境健康与矿山生态修复”教师团队负责人、四川省首批“天府青城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和四川省杰出科学家、省部级有重要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突贡专家、天府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在纤维水镁石-石棉代用纤维应用矿物学、世界自然遗产地钙华演化与主景观修复/保育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原创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合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及省部级项目等40余项。科研与教学成果获国家二等奖和省部级一、二、三等奖24项。
针对我国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治理难题,较系统阐明氧化铁-腐殖质-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及电子转移机制,揭示铁与碳氮耦合循环驱动重金属迁移转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理,创建多介质界面重金属污染控制的理论框架及“三重阻控”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共4项,以及中国土壤学会奖等个人奖励。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与粮食安全发挥较重要的技术引领作用。成果入选2019年度生态环境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及2020年度“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3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1项以及其他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0多篇,被引9000多次;出版专著5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PCT专利3件,美国专利2件。曾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第十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多项奖励,2022年荣获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江西省高水平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第一学术带头人、“江西省核资源与环境-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铀资源勘查与铀矿产品提取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地热学、水文地球化学、金属矿床溶浸开采、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先后主持完成了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科工委项目10余项;在研科技部国家合作重点项目1项,国家863课题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二、三等奖5项。
主要从事金属(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注重开展从方法建立、野外观测到理论发展再到前沿问题解决的系统性研究工作,建立了锌、汞、镓、锑、锡、镉、碳-氯等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沉淀、吸附等环境过程金属同位素分馏机制和土壤、河流、湖泊、大气、冰川、古环境、生命科学等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原创性成果。承担或参与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和联合基金项目等10余项。在PNA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 GCA、Geol、EST、EPSL等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多篇。
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奖)、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兼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等4个国际期刊副主编或编委。以第一完成人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学术成果。长期从事水土中典型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去除技术、土壤外源碳(微塑料、生物炭、生物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效应等。